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热点 > >> 正文

向“绿”而行!从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看贵阳的绿色实践

时间:2023-07-11 20:04: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小暑过,日添三分热。7月8日,贵阳这座“爽爽”避暑之城也迎来了它的热力。为期两天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如约而至,来自海内外的3200余名嘉宾齐聚盛会,围绕“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这一主题共商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高端峰会,历经十一届论道、十一年征程,已成为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也是一张从贵阳递给世界、展示美丽中国建设成果的绿色名片。

缘何贵州?缘何贵阳?这和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生态资源不无关系,但更离不开贵阳多年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的实践。作为全国首个获批建设的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近年来,贵阳把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各个领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不断向全省乃至全国提供绿色发展的智慧和经验。


(相关资料图)

聚合力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不是选择之一,而是必由之路。”早在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形成的《2009贵阳共识》中就这样提到。当时,贵阳正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在保护和开发的砝码博弈上做到平衡并不容易。

如何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贵阳不断铺好绿色发展的底色,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绿美城市的生态利好,同时在激励约束和设施保障上做好导向设计。

“电车用起来比油车便宜,而且现在贵阳的充电桩很多,方便实惠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在贵阳跑了三年网约车的陈强对电动汽车的环保经济青睐有加。如今,贵阳充电桩已形成了涵盖高速公路、公共建筑物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大型居民小区等区域的保障网络,初步构建起了城区3公里充电服务圈,为绿色出行打通了“最后一公里”。

从制定大生态战略贵阳行动,到坚持每年实施“新增绿地100万平方米”工程,从打造“千园之城”拓展市民休闲娱乐空间,到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充电站,近年来,贵阳接连下好绿色规划指导棋、绿色生活导向棋,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员参与绿美贵阳建设,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

今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闭幕式上发布的《2023贵阳共识》,同样把思想理念放在首要位置,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筑牢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之基”。理念一变天地宽,贵阳将继续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上下功夫,并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生态自觉。

谋发展

绿色经济转换升级

在绿水青山间抉择发展,贵阳同样用“绿色”撬动产业升级,将“绿美”绣入发展蓝图。

2022年5月,贵阳首家沼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贵阳比例坝生活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厂并网发电,每年可提供394.2万度清洁电力,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约157.7吨,这也是贵州省规模最大的沼气发电厂。

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一手抓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一手抓可再生能源培育发展,贵阳坚定不移。截至目前,贵阳电网新能源总装机容量超327兆瓦,实现清洁能源100%消纳。

能源添“绿”促低碳转型的同时,贵阳还通过产业集群育“绿”来增强发展动能。作为千亿量级工业园区,近年来,贵阳经开区聚力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精准培育壮大绿色制造体系,让产业集群不仅“链条全”还能“生态优”。

如今,贵阳工业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已初步形成,地净水清、绿树环抱的“花园式工厂”越来越不是稀罕物。数据显示,贵阳已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6家、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3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

产业增“绿”,发展添“金”。早在2009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便在中国首次提出“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

深入践行“两山论”的贵阳,不断以产业“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2022年,贵阳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左右,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促共享

绿色环境加码幸福

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从过去“饭后散步不知道去哪里好”到如今“家门口就有公园”,贵阳推进公园城市建设,锚定“千园之城”目标是生态惠民的最好例证。

推窗见绿,满眼皆景。2015年,贵阳制定《贵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立下力争到2020年建成“千园之城”的“军令状”。这个当年看上去遥不可及的目标如今已变成现实。目前,贵阳公园总数已达到1025个;截至2022年底,建成区公园绿地达457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4平方米。

百山千园绕贵阳,一湾碧水映筑城。群众绿色生活更丰富的同时,贵阳进一步谋划“两山”转化路径,让生态“高颜值”换来经济“高产值”。

“谁能想到我们还能靠看了几十年的山山水水,吃上‘旅游饭’。”贵阳市乌当区新堡布依族乡王岗村生态食用菌种植基地管理人员何金花最近很是忙碌,正值贵州旅游旺季,前来采摘品尝紫花菌鸡油菌的游客不少。普通小山村成为游客打卡地,“沉睡资源”变身“美丽经济”,这样的例子在贵阳并不少见。

从“增绿”到“增收”。既要生态美,也要发展美,这样的美丽才可持续,才能真正让群众获益。贵阳正依托绿色家底,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并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生态上下功夫,唱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奏曲”,创造更多“点绿成金”的新奇迹。

北纬26.35、东经106.42,贵州贵阳,看山山绿,望水水清,有着与生俱来的“生态美”,更有久久为功的保护韧劲。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展示贵州实践、推介中国经验、汇聚全球智慧,贵阳,日雕月琢、“值”此青绿。

文/邱康正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