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要花费大约1/3的时间来睡眠,但是很多人却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质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有2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然而,国内睡眠研究会公布了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的失眠机率高达38.2%,也就是说,目前我国有睡眠问题的人,已经达到了三亿之多,而且还在逐年上升。
(资料图片)
本期,由心理睡眠科的虢周科主任给大家分享,中医是如何认识睡眠障碍的,以及针对不同的失眠人群,中医是如何治疗的?如果你也正在被失眠困扰,不妨看一看吧!
// 睡眠障碍是如何形成的?//睡眠障碍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包括:
1. 心理因素:例如焦虑、抑郁、压力等都可能导致失眠,这些情绪状态使人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
2. 生理因素:例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感染、疾病、药物副作用、慢性疼痛等,都可能导致人们难以入睡或容易醒来。
3. 环境因素:例如光线、温度、噪声、床垫和枕头等,都可能对睡眠产生影响,令人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
4. 行为习惯:例如长期晚睡晚起、午睡过度、吸烟、喝酒等,都可能影响睡眠质量。
5. 遗传因素:有些人天生就容易出现睡眠障碍。
// 睡眠不足有怎样的危害?//1.影响大脑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功能。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大脑的功能,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记忆力减退等;
2.影响免疫系统。长期睡眠不足会使得免疫系统降低,人们易患疾病;
3.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容易出现头痛、心情不稳、抑郁等心理状况;
4.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发生疲劳,生理周期紊乱等症状;
5.失眠和呼吸暂停综合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6.心血管疾病,睡眠不足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总之,保持良好的睡眠,对我们身心健康非常重要,长期失眠会严重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诱发或加重心理和躯体疾病。
// 中医怎么认识睡眠障碍//本病相当于中医学的“不寐”范畴,与心、脾、肝、肾阴血不足和脑髓失常关系最为密切,其病理变化,以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为主。
因为血之生成来源于脾之水谷精微所化,血上奉于心,则心得其养;受藏于肝,则肝体柔和而魂得安藏;统摄于脾,则生化不息,调节有度;血化为精,下藏于肾,上承于心,滋养脑髓,则心肾相交,神志安宁。
所以因暴怒、思虑、忧郁、邪热、痰水等伤及诸脏,精血内耗,彼此影响,每成顽疾。所以,不寐之证,虚实兼有,以虚者为多。
// 中医如何治疗?//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实证泻其有余,如疏肝泻火,清化痰热,消导和中;虚证补其不足,如益气养血,健脾补肝益肾。在此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
01内治法(1)肝火扰心
症见: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胸闷胁胀,善太息者,加香附、郁金、佛手、绿萼梅以疏肝解郁;若头晕目眩,头痛欲裂,不寐躁怒,大便秘结者,可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
症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代表方:黄连温胆汤加减。
伴胸闷嗳气,脘腹胀满,大便不爽,苔腻脉滑,加用半夏秫米汤和胃健脾,交通阴阳,和胃降气;若饮食停滞,胃中不和,嗳腐吞酸,脘腹胀痛,再加神曲、焦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3)心脾两虚
症见: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头晕目眩,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加减。
不寐较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合欢皮、柏子仁养心安神,或加生龙骨、生牡蛎、琥珀末以镇静安神;兼见脘闷纳呆,苔腻,重用白术,加苍术、半夏、陈皮、茯苓、厚朴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若产后虚烦不寐,或老人夜寐早醒而无虚烦者,多属气血不足,亦可用本方。
(4)心肾不交
症见:心烦不寐,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心阴不足为主者,可用天王补心丹以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心烦不寐,彻夜不眠者,加朱砂、磁石、龙骨、龙齿重镇安神。
(5)心胆气虚
症见:虚烦不寐,触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加减。
心肝血虚,惊悸汗出者,重用人参,加白芍、当归、黄芪以补养肝血;肝不疏土,胸闷,善太息,纳呆腹胀者,加柴胡、陈皮、山药、白术以疏肝健脾;心悸甚,惊惕不安者,加生龙骨、生牡蛎、朱砂以重镇安神。
(6)肝血不足
症见:心烦不寐,紧张担心,恐惧害怕,四肢震颤,头晕头痛,疲倦乏力,面色晄白,视力模糊,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补血养血,柔肝安神。
代表方:酸枣仁汤加减。
肝血不足较甚者,加熟地黄、芍药、阿胶以养肝血;兼见手足颤动者,加僵蚕、全蝎以平肝熄风;兼见疲倦乏力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补气养血。
02针灸疗法1)针刺治疗
主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
配穴:肝火扰心者,加行间、侠溪;痰热内扰者,加丰隆、内庭、曲池;心脾两虚者,加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者,加太溪、水泉、心俞、脾俞;心胆气虚者,加丘墟、心俞、内关;脾胃不和者,加太白、公孙、内关、足三里。
2)耳针法
选皮质下、心、肾、肝、神门、垂前、耳背心。毫针刺,或掀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03气功、太极拳治疗太极拳、八段锦、气功等疗法,具有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的特点,对于睡眠障碍患者,可在享受中使疾病改善,有助于身心健康。
04中医心理治疗可综合采取顺意从欲法、情志相胜法、音乐疗法等中医心理手段,运用某种方式以唤起患者新的情志来抑制原有的过盛之情志,从而消除其心理障碍,使躯体疾病得以痊愈。
验案举例案例一:
张先生是一名互联网从业人员,平时为了工作,经常熬夜、加班,作息不规律,久而久之,他发现自己很难入睡,有时候甚至彻夜不眠,即使能成功入睡也会很早醒来,翻来覆去,再不能寐,只能干睁着眼一直到天亮,第二天再去上班,也是哈欠连天,他常常感到十分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反应变慢,思维迟钝,工作效率也下降了,周而复始,恶性循环,睡眠逐渐成了张先生心头的一道难题。他周转于各大医院求医无果,终于有一次,他听闻朋友推荐说虢周科教授极其擅长治疗睡眠障碍方面的疾病,于是他满怀希望地找到了虢教授。
进了诊室,张先生迫不及待地将自己近几年来的困扰一吐为快,经过虢教授仔细的看诊,观张先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虢教授针对张先生的症状给予了中药治疗,并且鼓励张先生要有信心,只要积极治疗,一定能根治顽固的失眠问题。
经过近两个月的细致调理,张先生再次就诊时反馈,现在可以很快入睡,睡眠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晚上休息好了,白天精力充沛,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案例二:
钟女士是一名二胎宝妈,本来她一个人在家要照顾两个宝宝就很困难,尤其是生了二胎之后,她总是担心宝宝半夜会不会醒来,需不需要哺乳,时间一长,她的睡眠变得很浅,潜意识里总是觉得孩子半夜醒来在叫妈妈;睡眠质量极差,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响动她就会立即醒来,醒来后又很难再睡,往往一个晚上要醒来4-5次之多。夜晚休息不好,白天也乏力,甚至连陪宝宝玩也没有精神,面色发白,怕冷、怕风,总是感到身体虚弱。为了更好的陪伴宝宝的成长,调理自己的身体,钟女士慕名而来,希望虢教授可以帮她调理身体,解决自己的难题。
虢教授观她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于是根据她的情况对症治疗,补养气血,两周后钟女士反馈睡眠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色也逐渐变得红润、有光泽,能够重新回归家庭,承担起照顾宝宝的重任,开心地陪伴孩子成长。
想了解更多心理健康问题可长按下方二维码进群交流
医生 虢周科脑病内科/心理睡眠科/中医内科(长按图片即可预约医生)
简介
医学博士,教授,广东省名中医、深圳市名中医,国家级重点专科---深圳市中医院脑病与心理科学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荣获岭南名医、第三届南粤好医生、深圳市青年科技带头人,深圳市优秀中医药工作者、深圳市公立医院最佳医生亚军。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神志病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心身医学学组副组长、广东省中医院学会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院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深圳市中医院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精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深圳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委、深圳市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副主委、深圳市脑血管病救治和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医心理职业技能规范化培训专家委员会专家等。在创办、主持深圳市中医院脑病科的基础上,在国内率先开办中医心理专科。创立了临床状态医学理论体系并应用于临床。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获中医药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100余篇论文,出版专著4部。
擅长
运用中医药治疗中风、痴呆、眩晕、麻木、面瘫、头痛、失眠、高血压、脑血管病、帕金森病、癫痫、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认知障碍、周围神经疾病、慢性疼痛等,以及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不宁腿综合征、多动注意缺陷、多发性抽动症等多种精神心理障碍。对于胃肠、肝胆病、心悸、胸闷胸痛、肾病、腰痛、痹症、痛证、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不孕不育、气血虚弱、肝肾亏损、湿气、上火、暗疮、色斑等疑难杂症有独特的良效。
出诊时间
固生堂深圳香竹分院:周一晚上、周二白天、周四白天、周六白天、周日白天固生堂深圳华强分院:周三白天、周五下午及晚上固生堂深圳龙华分院:周三晚上、周四晚上、周五上午
提醒:本文为医学科普,供读者参考学习,中医看病需辨证论治,如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注:文章配图来自123rf.com.cn正版图片库、千库网
更多精彩推荐
1
2
3
关注固生堂中医,可获取更多分享收藏点赞在看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游戏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